“85后”团队为“00后”演员保驾护航
北京曲剧《九重阙》环绕“清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短暂而残酷的生平展开,穿越他的生命四季,讲述了纳兰词至情至性背后的情绪凭依,让不雅观众得以一窥其深情与时期之痛。全剧由“00后”演员勇挑大梁,“80后”中坚保驾护航,台前幕后以青春之光照亮角色。
对付这次圆满互助,李卓群认为是“天时地利人和”:“北京市曲剧团的领导班子很年轻,我们都有心一起创作年轻人喜好的国潮风戏曲作品,而北京曲剧是北京唯一的地方剧种,来讲北京故事再得当不过。我们选取的这个题材的整体风格基调,也和北京曲剧的演出特色非常契合,以是大家一拍即合!
”

为了打造这群“00后”演员,让他们在《九重阙》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李卓群下了很大功夫,进组前就对每个人都进行了充分理解,包括龙套角色她都能非常熟习地叫出名字,并且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来量身设计戏份和造型。“由于这是他们艺术人生的起步阶段,要对他们负任务。”让李卓群欣喜的是,“他们都特殊负责努力,拿到剧本很短韶光就脱稿了,我真是非常欣慰!
许娣老师第一次来看我们排练的时候也非常激动,当时流下了眼泪,说北京曲剧真的有接班人了!
”
“中轴线之歌”饱含家国情怀
《九重阙》给不雅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文辞幽美,不落窠臼,并没有过多引用纳兰性德原词,而是将其诗词意象化在曲剧艺术当中,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诗意,乃至还很风趣诙谐。并且,该剧没有勾留在世人熟知的纳兰性德的情爱与文采,而是将视线拉远,不雅观照到他词人之外的御前侍卫身份和对满汉和蔼作出的突出贡献。
李卓群透露,纳兰性德的很多平生史料已经无从考证,她在创作剧本时只能从清朝的历史当中去征采,包括从康熙早期的治国理政方向上去推断。因此,整出戏从青梅竹马的儿女情长开始展现,然后由小及大,由浅及深。就像逐渐铺陈开的一张北京“舆图”,无论是个人情绪,还是家国情怀,包括统一大业,都随着主题的不断升华在不雅观众面前逐一展开。
李卓群在与音乐总监谢振强老师研磨后,还为纳兰性德与康熙创作了一段载歌载舞、纵马景山,登上九重阙顶、一览江山盛景的“中轴线之歌”。在这段“中轴线之歌”中,康熙帝与纳兰性德细数中轴线上的风景与民情,在感情充足、词曲大气的对唱中表达了家国一统、满汉同心的思考与情怀。
“穿过北京城的‘中轴线’就像是一条脊梁骨,支撑着我们不断前行和发展。在创作上,我也希望牢牢捉住中国戏曲这样一条‘中轴线’来进行题材的编织和提炼。”李卓群说,“北京曲剧比较善于演清朝后宫戏,这次我们打破性地从后宫走向了前朝,从小家庭走向了大家国。对付全体团队、全体剧团、全体剧种,都是一次故意义的扎踏实实的大胆考试测验。
“中式多巴胺”让国风更时尚
石佛颔首、莲花迎风,这不仅是《九重阙》舞台视觉之美,也是纳兰性德内心天下的写照。李卓群给每一场戏都起了一个具有色彩的名字,像“金瓦””紫禁”“黛眉”“红烛”“黄沙”“白雪”等。该剧的整体舞美和造型设计也皆以中式美学为主旨,蓝玲、任思远、刘贺、王琦、张颖等精良艺术家,共同创作出丰富的“中式国风多巴胺”,为舞台带来丰富而妖冶的视觉享受,更为剧中故事留足想象与发挥的空间。“我希望让大家感到年轻人的活力,由于几百年前的纳兰性德、芦蕊和康熙,他们的青年时期也一定是多姿多彩的。包括纳兰性德的诗,虽然有些会有失落后进悔,但是他的人生底色是通亮温暖的,就像我们这个戏的底色一样。”
“我做戏十余年了,一贯都是既做编剧又做导演,有时还身兼制作人,以是创作时不仅要想着为演员、剧团、剧种量身设计,更主要的是要为本日的不雅观众和时期量身设计。”李卓群说,“以是我在写剧本之初,就会想好每段的曲牌风格和舞台呈现,还会去设想定妆照片和海报风格,去想该若何宣扬。”因此《九重阙》还没有正式演出,很多不雅观众就已经被时尚大气的宣扬片和海报吸引,看了演出后更是被急速“圈粉”。
李卓群透露,她对时尚非常敏感,和当年在大学社会实践时做过平面和广告模特有关,“我希望能够用时尚的办法宣扬戏曲,吸引更多不雅观众的把稳。我们从事的这个行业,守正是第一位的,只有守正才能传承好,才能去考虑创新的方向,以是哀求我们的学养要比传统更传统,但对不雅观众的判断,要比时尚更时尚。”
已经在戏曲领域取得很多成绩的李卓群,接下来还将在话剧、影视平分歧领域有所考试测验。“我也会更加充足自己在传统戏曲上的学养,向前辈艺术家更多学习,还要挖掘和整理一些精良经典剧目,努力把一些非常有代价的老戏当年的盛世风华呈现给本日的不雅观众。这是我们的任务,也是我们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