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经历约1600年,大体上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期间的韶光相称。中国青铜文化分布东到山东,西至甘肃、青海,南及两广,北至辽宁、内蒙古。
河南安阳、郑州,江西新干,四川三星堆,陕西汉中等地商代青铜器多见,陕西周原、沣镐,河南三门峡、洛阳等地西周青铜器集中。到春秋、战国时,山西的晋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湖北、湖南的楚文化,江苏、浙江的吴越文化,陕西的秦文化,都有大量青铜器,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中国出土的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东乡林家出土的仰韶时期晚期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小刀,年代约为公元前2700年。在约4000年前的传说的夏朝期间,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期。(一九二三年首先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落发掘。)

青铜铸造业的涌现,在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青铜器可分成生产工具、兵器和生活用具三大类。
生产工具有农业生产工具和手工业生产工具两类。
农业工具紧张有耒(lei)、铲、锄、镰、鱼钩等,紧张用于起土、除草、收割、修渠等,种类相称完好。
手工业生产工具紧张有斧、斤、锛(ben),凿等,利用广泛,险些运用于建筑、车辆、船舶、牙雕、骨雕、木雕、髹漆,制革,纺织等各行各业。
青铜兵器常见的有戈、矛、戟、刀、弓、剑、钺(yue)、镞,甲胄等。
日常生活的青铜器包括
蒸饪器、盛食器两种:蒸饪器包括鼎、鬲(lì历)、甗(yǎn言上声)等;盛食器包括簋(guǐ轨)、簠(fǔ府)、盨(xǔ许)、敦(duì对)、豆等。个中鼎是最主要的青铜器。
青铜酒器:酒器紧张分为饮酒器和盛酒器两种。饮酒器包括爵、斝(jiǎ假)、觚(gū姑)、觯(zhì志)和觥(gōng古横切)等;盛酒器包括尊、卣(yǒu酉)、壶、罍(léi雷)和方彝等。
青铜水器:紧张是在见礼时净手所用,以表示恭敬和虔诚。水器包括盘、盉(hé禾)、匜(yí移)、鉴等。
青铜乐器:紧张的乐器有铙、钟、鼓等。根据钟纽的形制差别,不同的钟有“铙”、“铎”、“镈钟”、“甬钟”、“钮钟”平分歧称呼。而编钟是将各种不同的钟按照大小、音阶依次排列而悬挂在钟架上。现存最大的曾侯乙编钟是最好的代表。
富商君王世系
“商”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经历17代31王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01汤 →太丁→外丙 →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
11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21小辛→小乙→武丁 →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
31帝辛
1.网格纹鼎
二里頭出土青铜器时期最早的铜鼎 夏晚期
高20、口径15.3厘米 一九八七年河南二里頭出土
敛口,折沿,薄唇内附一加厚的邊。口沿上立二環耳,一耳與一足呈垂直線。空心四棱锥狀足。腹飾帶狀網格級一周。器壁甚薄。壁内一側近底處有殘後修補痕。此鼎爲目前所見唯一的一件二里頭文化銅鼎,也是迄今为止發現的中國青铜器中時代最早的一件铜鼎。
2.亘鬲
商早期 高22厘米,口径15.4厘米
侈口,立耳,短頸,高分檔袋足,足尖中空。甄飾三道弦紋,腹部沿奮上飾相連的雙線人字紋。器内壁近口沿處铸一銘文,銘文釋爲「亘」字,属于商代青銅器較早的銘文之一。
3.X壶
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纪-前13世纪)
壶是古代盛放酒的容器,沿用的韶光很长,从商代直至汉代或更晚,其造型的变革也极其丰富繁芜。这件小口长颈的壶是商代中期盛行的形式,壶肩上有两个穿,可见原来连有活动的提梁。器身有华美繁密的纹饰,除盖上的卷体龙纹外,壶的肩腹部布满婉转流畅的纹样,极见精美。壶的圈足内有一个X形的铭文,为作器者的氏族徽记,是青铜器中创造最早的铭记之一。
4.ㄐ毌父戊方卣
通高38厘米,宽21.5厘米,重5.78kg。故宫博物院藏
卣方体,斜肩,腹部平直,有盖,盖顶上有一屋顶形钮,有提梁,提梁两端各有一兽首,盖、腹、足上均有8条纵向凸棱,肩部正背两面各有一浮雕兽首。盖饰兽面纹及夔纹,颈部饰夔纹,腹部饰夔纹及兽面纹,足饰夔纹,通体无地纹。
盖、器有7字对铭:
ㄐ毌六六六父戊
铭文大意是:该器是为去世的父亲戊做祭器,在做器时进行了占筮,得出的卦画符号是“六六六”。“ㄐ毌”是作器者的族名。
5.徙卣
商,以两个相背的鸮(猫头鹰)合并为器形,盖为鸟首,首上有双耳,两侧的角作鸟喙,器腹作鸟身,饰有羽翼,器足为鸟足。器盖对铭1“徙”字。上海博物馆
6.戈父丁簋
商 通高15、口径22.5厘米,重3.015公斤。
敞口,卷唇,深弧腹兽首耳。口沿下饰雷纹,前后中心各1浮雕兽首,腹、足各饰乳钉纹、雷纹、鸟纹。腹铭3字"戈父丁",系戈氏为父丁所作之器。 敞口,卷唇,深弧腹兽首耳。口沿下饰雷纹,前后中心各1浮雕兽首,腹、足各饰乳钉纹、雷纹、鸟纹。腹铭3字“戈父丁”,系戈氏为父丁所作之器。周子柏捐赠。
7.史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双耳高大,柱足粗壮,气势十分雄浑。腹部饰精美的鸟纹和兽面纹,突出的扉棱既掩蔽了铸造的痕迹,又具有相称的装饰性。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史”,表明其为商代的大族史所拥有。?赝品
8.刘鼎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商代晚期,除了酒器有比较大的发展,在礼仪中起主要浸染的鼎和簋也在青铜礼器中霸占主要的地位,制作格外雄伟精丽。此鼎体积虽小,但适应当时瑰伟雄壮的审美风尚,制作尤为厚重端庄,气度非凡。腹内壁铸一以钺斩人首形的象形字,为“刘”之本字。赝品?
9.戉箙卣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33.3厘米,口横15厘米,口纵13.7厘米 重6750克
卣为容酒器。隆盖高缘,鼓腹下垂,圈足。劲纵向置龙首提梁,提梁饰龙纹。自盖到圈足置棱脊四道。器及盖上饰浮雕大兽面。器体兽面双目特殊巨大,手腕甚为夸年夜。盖沿、器颈、圈足上分别饰以不同形态的龙纹和鸟纹。
提粱纵向装置,与一样平常横向装置不同,利与盖的两侧挑出双角,以增强形体的气势。盖内有铭文“戉箙”两字。
10.火焰纹平底铜斝(jia三声)
温酒器,形状像爵,但比较大,没有流和尾。展板上写是灌酒器,盛酒行灌礼(酒洒于地,敬拜先人之灵)。 “戈”铜觯斝 商 新乡市辉县出土 平原博物馆藏
11. “卫父已”铜觯
觯(zhi 四声),饮酒器类似杯子。
12.黄觚
商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纪),高27.3厘米,口径16厘米,重1040克,觚是饮酒器。此器喇叭口,高圈足,中间细腰可以把手。头部饰三角形变形兽纹,中腹部饰两组对称的龙纹。尤为分外的是在圈足上的曲角龙纹采取透雕的样式,装饰性极强,同时也显示出极为高超的铸造技能。圈足内铭有“黄”字,是作器者的氏称。 上海博物馆
13.妇好鼎
商代晚期 通高29.5, 口,25厘米。
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5号墓出土,立耳,折沿方唇,圆腹圜底,圆柱十足,腹有扉棱6条,饰兽面纹,龙纹各3组,雷纹为地, 腹下部饰蝉纹一周, 足上部饰云纹, 下接三角纹,内壁铭文“妇好”二字。
14.亚鸟宁盉
亚鸟宁盉,通高31cm,口径12.5cm,重3.86kg。盉圆口,深腹,下有三袋形足。盉盖与颈有链相连,盖顶有一菌形钮。器身前有一管状流,后有兽首鋬。盖、颈部饰兽面纹一周,流饰蝉纹,钮上饰火纹。鋬内有铭文6字“亚鸟宁从父丁”。“亚”为官名;“鸟”、“宁”、“从”均为族徽;“父丁”指去世去的父亲名“父丁”者。铭文记载有“亚”这个职官身份的“鸟”、“宁”、“从”三个族为其去世去的父亲名“父丁”者做此盉。
15“丹”带盖青铜卣
商 安阳 高29 口长径13.1 口短径9.4 腹围57.5 厘米
卣体为椭圆形,带盖,盖为子母口。高颈、鼓腹圆底,高圈足外撇。圆形系,其上安有陶索提梁。盖面呈弧形,上部有圆形钮,钮饰直线纹。盖、腹上部饰棱形云雷纹,高下饰连珠纹。腹部纹饰间有凸出的小兽面,圈足饰凸弦纹。盖、底同铸铭文“丹”字。
16.“臣”字青铜鼎
17.亚簋
亚簋,通高22.4cm,宽26cm,重3.16kg。簋圆体,有盖,盖顶正中有一圆握,上有二穿孔,握两旁各有一系钮,与二穿孔在平行线上,深腹,腹两侧各有一兽耳,圈足较矮,且外撇。盖边、颈部及足上均饰夔纹组成的兽面纹,颈部正背两面各饰一浮雕牺首。盖、器有对铭,
3行16字:己亥,王赐贝,在阑。用作父已尊彝。亚(音贯)。
铭文记述,己亥这一天,王赏赐贝,在阑地。因此为父已做祭器。做器者的族名是“亚”。此簋造型普通,纹饰大略,但商代带盖的簋较少,传为河南洛阳出土。章乃器师长西席捐献。
18.亚鱼鼎
高19、口径17厘米 商代后期
河南安阳殷墟孝民屯南出土,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铭文:“壬申,王赐亚鱼贝,用乍(作)兄癸尊,才(在)六月,隹王七祀,明天将来诰日。”该鼎于1984年出土,这是第一件正式考古发掘所得有纪年铭文的商代铜鼎。
19..寝鱼爵
商代晚期青铜器物,高22.2公分,通长20公分,
1984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孝民屯南1713号墓,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盖前部为一鹿头,背上有钮。爵身以一圈龙纹组成的兽面纹装饰。
寝鱼爵铭:辛卯王易寝鱼贝用作父丁彝。
下铭:亚鱼。
此器绿斑红锈,当出自中原。亚字铭文反首夔龙纹,当商之鱼族之器。亚、寝同现,亚、寝有别。三千年后,用法尚同等,铭文尚可解:辛卯,王在寝宫,赐鱼贝,用来给鱼之父“丁”制作宝彝。
20.父癸角
通高22.5厘米,出自商代晚期。传河南安阳出土。该器口弧曲, 前后尖,卵圆腹,牛首鋬,尖锥状足,盖上半环形钮。盖面,腹饰兽面纹,云雷纹,器盖对铭。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21.宰椃「háo」角
商代晚期,此器传出于河南安阳,原是清代金石学巨擘陈介褀的旧藏。宰椃角通高22.5厘米,重1.1千克,通体作绿漆古色,角身及鋬上均有兽面纹饰。角是一种不太常见的古代酒器,造型类似于爵,但没有柱,两端均为尖角。角一样平常带有器盖,宰椃角无盖,应该是在出土时就已缺失落。
器铭三十一字:
庚申,王在阑,王各,宰椃从,赐贝五朋,用作父丁尊彝,在六月,唯王廿祀,翌又五,赓册。
器铭的大意是商王在庚申这一天来到了阑这个地方,宰椃跟随商王有功,商王赏给宰椃五朋海贝,宰椃用这些财物铸造了这尊青铜角,用以敬拜自己的先人父丁。以上这些事情发生在商王在位的第二十五年,“赓册”是宰椃的族氏名称。
器。器主宰椃,“椃”是人名,“宰”则是椃的官职。宰原来是为王室掌管家务与奴隶的官员,后来成为侍从商王旁边的近臣,权力很大。宰椃角铭文记载了纣王期间王室的一次赏赐活动,为商代晚期的历史研究供应了主要的实物资料。
22.二祀其卣
卣(you,三声)专用于放敬拜用的喷鼻香酒的盛酒器
商末青铜器。共三件,为帝辛二年、四年、六年时物。三卣形制基本相似,有提梁,腹椭圆,圈足,颈部及圈足上饰兽面纹或夔纹。四祀邲其卣颈苗条,提梁两端作兽颈。三卣皆有铭文,四祀邲其卣四十二字,为现存商器中字数最多之一者。二祀邲其卣记二年正月商王命邲其赏赐,时逢祭大乙之配妣丙的肜祀;四祀邲其卣记王敬拜文武帝乙,邲其得到赏赐,时逢王翌祀;六祀邲其卣记邲其赐作册玉,时逢王六年翌祀。此三卣为研究商末周祭制度供应了主要资料。
商二祀邲其卣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传1940年前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代故宫青铜器。该器外底铸铭文39字,盖及内底各铸"亚獏父丁"4字,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几件之一。
别号亚貘二祀,商代帝辛时盛酒器。通高 38.4厘米 ,口径 16.9厘米 ,重 8.86公斤 。盖与器内底各铸相同的族徽铭文4字,外底铸铭文7行37字(个中合文1字)。铭文记载王命邲其贶赐予 在夆地之田,及邲其贶因此而受王赐以“五朋”之事。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黄濬《邺中片羽三集》、于省吾《商周金文遗录》、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曹锦炎《商周金文选》等有著录。通高:38.4cm,宽:36.9cm,重:8.86kg。传1940年前出土于河南安阳。椭圆腹提梁卣。盖、颈、圈足、提梁皆饰夔纹,颈中部两面饰小兽头各一。该器外底铸铭文39字,盖及内底各铸“亚獏父丁”4字,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几件之一。
椭圆腹提梁卣。盖、颈、圈足、提梁皆饰夔纹,颈中部两面饰小兽头各一。
该器外底铸铭文39字,盖及内底各铸"亚獏父丁"4字,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几件之一。外底铭释文如下:
丙辰,王令(命)(音义)
其兄(贶)丽,殷
于夆,田雍。宾
贝五朋。在正月,遘
于妣丙,肜日,太乙(音是)。
唯王二祀。既
(音扬)于高下帝。
(丽:《周礼·校人》“束帛丽皮。”《注》“两皮也。”指一对兽皮。兄(贶):即赏赐。宾:金文常规,王派青鸟使出使诸侯称“使”,被青鸟使照例需对青鸟使有所赠送,赠送称“宾”。)
铭文大意是:商纣王命令其去夆地发布政令,在雍地野猎,并赠予夆地酋首一双兽皮。酋首返赠其五串贝。市价商纣王二年正月丙辰日,举行肜祭,敬拜太乙的配偶妣丙的日子。其对天上的上帝和地上的商王都作出了贡献。这件铜器的铭文对研究商代晚期王室与周围方国的关系以及商王室的敬拜制度、殷国制度、历日制度等有十分主要的浸染。过去,有的学者疑惑这件卣的铭文是伪刻的。为此,对该卣进行了X射线检测剖析,经透视光片验证,器物铭文部分与器底及圈足是一整体,没有焊接痕迹,可以打消伪铭的可能。
23.四祀邲其卣
商代晚期 《四祀其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四祀其卣》,又称《其壶》、《四祀邲其卣》、《四祀邲其壶》。原为张效彬所藏,1956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购得并修配。通高34.5cm。口径10.3cm,重4.2kg。
传河南安阳出土。是商辛四年商王赏赐亚貘家族的酒器。为商纣王4年器。圆壶长颈鼓腹圈足,颈两侧有耳,连犀首提梁。盖有圈形捉手,面饰方格纹,联珠纹。原器破残,颈部兽面纹以下、圈足以上的腹部多有修配。器盖与内底各铸相同铭文四字,圈足外底有铭文8行,共42字。为商纣王4年器。拓本,8行,共42字。高32厘米,宽19.7厘米。是现存商代铜器铭文中字数最多的。
释文
乙巳,王口(曰):'尊文武帝乙,宜在邵大庭',遘乙明天将来诰日;丙午,免言(二字合为一字,该当同下都为祭礼);丁未,煮;己酉,王在杵,必其赐贝在四月,惟王四祀明天将来诰日。
24.六祀邲其卣
商代后期,通高23.7厘米,腹径15.7厘米。传河南安阳出土,故宫博物院藏。此卣传与二祀邲其卣同出,形制、纹饰也与之相似。盖器对铭四行二十八字。商代后期,通高23.7厘米,腹径15.7厘米。
帝辛时期的邲其三器(二祀、四祀、六祀)是一组难得的作品,三器递差二年,风气却已经显现出不小的变迁。二祀、四祀器盖铭文不同。盖铭皆为“亚貘”、“父”字,表示“亚貘”族人铸器以报于父丁宗庙。二祀器铭字势伸展,线条圆畅挺健。“丙、王、田、正”等字中的几何形状截然分明,神采飞扬。相形之下,四祀器铭线条厚实,构造凝练,虽得行间茂密之致而风神远逊于二祀铭文。与前二器不同是,六祀器盖同铭,族徽的标记已从独立的地位变为附属的地位,“亚貘”二字紧接铭文,置于下部很局促的空间里,铭文已表现出很好的书写性或实用性,线条匀圆乎和,这种风气彷佛已开西周金文之先了。
铭文释读(从右向左竖读)
乙亥卸(御的祖文)其易(赐的祖文)乍(作的祖文) 册隻(获的祖文)圭贮用乍(作的祖文) 且(祖的祖文)癸奠彝在六 月隹王六祀五日专日 亚“貘”(图腾)
25.戍嗣子鼎
戍嗣子鼎,商代晚期。1959年5月河南安阳事后岗殉葬圆坑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通高48厘米 、口径39.5×34.5厘米 、腹深24.6厘米,重21.5公斤。直口折沿,腹微鼓,双立耳,圜底,半空足,足的中腰略束,近马蹄形。口下有扉棱六条,口下饰由夔龙组成的兽面纹六组,三足上部亦饰兽面纹。
器内铭文三行三十字,个中合文三。铭文记录了王对器主的赏赐, 记商某王某年,玄月丙午这天,商王在宗庙明堂大室赏赐给戍嗣子鼎贝二十朋,戍嗣子因受荣宠,作了这件敬拜交父亲的宝鼎。铭末“犬鱼”就为戍嗣子所属家族的族徽。
戍嗣子鼎铭文释文:
丙午,王商(赏)戍嗣子贝廿朋,才(在)口口,
用乍(作)父癸宝口,隹(唯)王
口口大室,才(在)玄月,犬鱼。
26.小子省壶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罗伯昭捐赠。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通高35.9厘米、口径10.6厘米、底径14.7厘米、腹径17.8厘米、腹深27.5厘米,重4.26千克。
容酒器,晚商期间器物,直颈,鼓腹微微下垂,仅在盖、颈和圈足上用单或双线勾勒出十分大略的龙纹,风格简洁朴实,与商代晚期繁纹缛饰、华美至极的时尚迥异其趣。而壶的盖上和器内,却铸有内容相同的22字铭文,表明小子省受赏作器以资纪念。
商代晚期青铜器上铸有铭文并不少见,但一样平常铭文都较短少,铸造长篇记事铭文是周人的习气,并每每因之不饰花纹。小子省壶的涌现,表明较长的记事铭文及其在纹饰上的相应简化并非周人的创始,只是在看重奢华外表的商代格外罕见而已。盖内有铭文20字,器内有铭文22字,内容相同。大意为子赏小子省贝五朋,小子省因以作器。
“小子省壶”铭文
甲寅,予商小子省贝五朋,省扬君商,用乍父乙尊彝
27.小臣艅犀尊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中有名度最高的中国藏品,通高24.5厘米。
商代晚期青铜器。通高24.5厘米。尊作犀牛形,素面,犀角粗壮,躯体肥大,四足着地。有铭文二十七字,记载商王(帝乙或帝辛)十五年举行肜祀时,伐人方而归,于丁巳日省视夔京,小臣艅受到王赏赐的夔贝。此尊形象在商器中仅此一件,铭文也是研究商末征伐的主要史料。
犀尊内底有铭文27个字:
丁巳,王少夔,王赐小臣裓夔贝,唯王来征人方,唯王十祀又五肜日。
有关这次战役也见于殷墟卜辞。夷方是当时商朝封地外围的许多方国部落中的一个。这些方国有的臣服于商王朝,有的则称霸一方,同商王及其诸侯相对抗,双方常常发生战役。商王征伐夷方,表明当时一个不愿服从商王朝而遭讨伐的小国。铭文中还记载了商王赏赐小臣裓夔贝。小臣裓的职务为奴隶总管,能得到商王的赏赐而感到很光彩,于是制作了此器用以作为纪念。犀尊高24.5厘米,据传清道光年间(也有说是咸丰年间)山东寿张(今梁山县境)出土了一批青铜器,习称"梁山七珍",犀尊便是个中的一件。
根据《左传》昭公四年:“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 昭公十一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在商代晚期与东夷频繁冲突的商王该当是纣王,也便是帝辛,因此小臣艅犀尊常日被认为是帝辛十五年制作——这使它成为少数一些能够“验明正身”的帝辛期间青铜器。
28小子逢卣
商代帝乙时器。出地皮不详,原器现藏日本白鹤美术馆。有铭文 4 行 44 字,阐述小子□完成军事任务之后受到主座赏赐作器的前后经由。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著录。
铭文:乙子,子令小子逢先以人于堇。子光赏逢贝一朋,子曰:‘贝,唯蔑汝历‘,逢用作母辛彝。在十月,月隹。子曰:’令望人方。䍙[音媒]。
小子 逢卣铭、作册般甗铭,最突出的特点是还在相称程度上保持着商代甲骨文的面貌,章法上斜角呼应,构造上取斜势,用笔上起收尖利的味道还相称浓。
29 作册般甗(yan)器物
别号作父乙甗、王宜人甗、般甗,商后期帝辛时饪食器。原器通高 44.2 厘米 ,口径 27.3 厘米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铭文 3 行 20 字,记载商王征伐人方(东夷部族)的战功和赏赐之事。吴式芬《攈古录金文》、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著录。
30宰甫卣器
商晚期饪食器。出地皮不详。原器高 31.5 厘米 ,口径 11-13 厘米 ,现藏山东省菏泽地区文展馆。盖器均有铭文,各3 行 23 字,内容相同,阐述宰甫受商王赏赐,因而作器以为纪念的事情。吴大澂《愙斋集古录》著录。作为商代晚期金文的代表作品之一,宰甫卣铭则在章法整洁、字形端整方面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
31“子申父己”铜鼎
商(公元前1600-1046),1958年洛阳伊川出土。铜鼎内壁上带有“子申父己”四字铭文。“子”是商代王族的姓氏,夏商王族多以天干命名,也便是说,这是子申为他的父辈“己”所制作的青铜鼎,表面的玄鸟纹是商代的一种常见纹饰。
32 小子父己方鼎
传河南省安阳市出土。鼎通高22.3厘米,口长18.3厘米,宽15.6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器形制、花纹与1982年安阳小屯村落出土的庚父丁方鼎靠近。内壁铸铭文“小子父己”4字。“小子”是贩子宗族等分族之长,即小宗,这件鼎是“小子”为敬拜“父己”而作。
可见到,这个时期的青铜器物大多数无铭文,有铭文的,常日为族徽?家人姓名纪念?直到商晚期,偶见数字到数十字的青铜器,作为商王与赏赐等事宜,铸造者个人作为重大事宜纪念。这个期间,涌现泉币的内容,远间隔的商品交流业已成熟。但青铜器无度量衡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