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计算时,一定是先乘除后加减
为什么在做计算题时要先乘除后加减:加法是求几个加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运算中要知道每个加数是多少;减法是求从一个数中每次取出多少后剩余值的运算,所以运算中要知道每个减数是多少。在四则运算中,乘的结果(积)和除的结果(商)都是一个要确定(加或者减)的数,所以要先算出来,才能进行加法或减法运算。因此,运算过程中就要先乘除后加减。
为什么数学计算中,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呢
为什么你要叫‘柚子视界’呢?
同样的道理,你为什么不叫‘’西瓜视界‘’呢?

开始你就给自己起了这个昵称,管理和头条就认可了你这个昵称。如果你想换昵称,你不能随意地换,你仍然要得到管理的认可才行。
数学中的定义和法则,就是类似于起名字,开始就这样叫了,大家都习惯并认可了。如果再改变,就要推翻以前的,重新定义,并且要得到大家的认可,那多累啊,主要是也没必要。
因为这是一个数学四则运算中的规定,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在应用题中(也就是实际应用中,同时有乘除和加减时,先算乘除的远比先算加减的多的多,这样可以减少不少加括号的麻烦。
四则运算的性质:
1、几个数的积乘一个数,可以让积里的任意一个因数乘这个数,再和其他数相乘。例如:(25×3 × 9)×4=25×4×3×9=2700。
2、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让被减数和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减。例如: (137-125)×8=137×8-125×8=96。
3、若某数除以(或乘)一个数,又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则这个数不变。例如:68÷17×17=68(或68×17÷17=68)。
扩展资料:
四则运输的注意事项:
1、如果只有加和减或者只有乘和除,从左往右计算,例如:2+1-1=2,先算2+1的得数,2+1的得数再减1。
2、如果一级运算和二级运算,同时有,先算二级运算。
3、如果一级,二级,三级运算(即乘方、开方和对数运算)同时有,先算三级运算再算其他两级。
4、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数(不管它是什么级的,都要先算)。
5、在括号里面,也要先算三级,然后到二级、一级。
加,减,乘,除的四种等量关系
减法等量关系式;
被减数=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加法等量关系式;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和=加数+加数
乘法等量关系式;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等量关系式;
被除数=除数×商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倍数等量关系式;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