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博物馆的主馆址就位于此。1929年,广州市立博物院(广州博物馆前身)在镇海楼建成开放,这是华南地区首座博物馆,以“救亡图存,开启民智”为义务,对岭南地区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博物馆逐渐发展为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宣扬广州历史文化的舆志性综合博物馆,馆藏文物、艺术品约13万件(套)。除了镇海楼展区,广州博物馆还包括以“海贸遗珍”展为主的仲元楼展区、三元里公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三·二九”叛逆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承载城市文化影象
走进镇海楼展区“城标·城史——广州历史陈设”,广州五六千年来的历史文化进程和2200多年的城市发展轨迹在面前逐层展开。近千件馆藏文物和沙盘、浮雕、***等,向不雅观众讲述广州这座城市的沧桑历史与独特文化。

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珠江三角洲一带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先秦期间,岭南地区为越族聚居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设南海、桂林、象三郡。南海郡首任郡尉任嚣在番禺(广州旧称)筑城,为南海郡郡治。展厅里展示了一件长椭圆形漆盒,1953年出土于广州西村落石头岗秦墓,盒盖正中烙印有“蕃禺”二字,这是秦朝在广州设置郡县的主要历史物证,也是广州建城2200多年历史的最早物证。
公元前204年,秦将赵佗趁中原楚汉相争之际,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南越国是岭南地区第一个封建王国,延续了93年。展柜里的印花方砖、“万岁”瓦当等建筑构件,出土于南越国宫署遗址,让人遥想2000多年前南越国王宫的景象。
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在岭南设交趾刺史部,东汉时改为交州。三国期间,孙权将交州划分为交、广二州,“广州”地名首次在历史上涌现。
作为岭南政治文化中央和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广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东汉陶船模型、晋代青釉鸡首壶、唐代箕形端砚、宋代铜壶滴漏、元代青花船型水注……琳琅满目的文物展现了古代广州的社会文化风貌。两宋期间,广州城经由多次修建,形成了子城、东城、西城的基本城市格局,一贯延续至明清。
近代以来,广州得风气之先,聚拢了大批进步知识分子和革命志士。三元里公民抗英斗争、“三·二九”叛逆、护法运动、广州叛逆等重大事宜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遗迹。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广州东亚酒店职工连夜赶制了一壁五星红旗,第二天凌晨在酒店顶楼升起,成为欢迎广州解放的第一壁五星红旗。
展现千年商都盛景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天下上少有的2000多年来持续繁荣的贸易大港。广州汉墓中出土不少来自非洲、西亚地区的舶来品,证明秦汉之际从番禺到波斯湾的海上航线已经贯通。”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先容说。
隋唐至宋元期间,广州对外贸易发达发展,往来频繁的商贾和僧侣促进了文化互换,塑造了广州独特的港市文明。明代广州在朝贡贸易体系中浸染突出,并成为“地理大创造”后西方航海国家到东方贸易的主要港口。清康熙年间,在广州设立粤海关,依托十三行贩子与外洋诸国开展贸易。1757年至1842年,广州作为中国对欧美国家“一口通商”的口岸,经济、文化、城建快速发展,成为享誉天下的繁华商都。
在镇海楼内,一幅玻璃画吸引了的目光。画面上珠江北岸商馆林立,各色国旗飘扬,商船如梭。朱晓秋先容,这是清代十三行夷馆玻璃画,长50厘米,宽45厘米,是一件展示广州口岸历史文化特色的艺术佳构。
1757年,广州开启“一口通商”,清政府在珠江北岸划出专门区域,供外商居住和贸易。这片区域称十三行商馆区,别号“十三行夷馆”。“来来往往的外国商船到达黄埔锚地,经粤海关检讨后,用小船将货色运到商馆区卸货。外商在这里谈价、发货、娱乐,购回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织品等。”朱晓秋说。最初,中国行商将已有的店铺租给外国人。1822年大火后,由外国人自己兴建商馆。画中的商馆有圆拱廊柱和阔大的露台,充分表示了西式建筑风格。
明清期间,随着外洋贸易持续发展,象牙、犀角、水晶、珊瑚、琥珀、酸枝木、硬木等贵重物料源源不断地输入广州,并由广州工匠制成精美的工艺品。展厅里的清乾隆錾胎珐琅金鼎,是广东官员供献宫廷的“广作”佳构,代表了乾隆期间广州工匠的风雅技艺。金鼎双耳作云花式,鼓扁腹,圜底,三兽首柱足,盖顶嵌有一颗通透碧绿的翡翠,器身錾出红黄蓝绿多色纹样及福禄寿字体,流光溢彩,精美华美。
仲元楼展区的“海贸遗珍”展,汇聚牙雕、刺绣、丝织品、广彩、外销瓷、外销画等艺术品,再现了18世纪至20世纪初广州口岸对外贸易的盛况。展览中有一件佳构文物不可错过,它便是被称为广州“清明上河图”的清代“广州珠江北岸风情图”木雕封檐板。封檐板是古建筑门楣上的构件。这块长8.6米、宽约0.3米的封檐板,是清乾隆期间作品,原置于广州从化太平镇钱岗村落广裕祠。走近细看,从左到右可以辨认出西炮台、归德城门、镇海楼、十三行商馆、琶洲塔等广州著名景物。珠江上,满载货色的帆船和装饰华美的花艇往来穿行,岸上挑担叫卖的小贩和江边垂钓者维妙维肖。“这件封檐板细致而全面地描述了清代广州珠江北岸的自然风光和热闹的城市百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代价。”朱晓秋说。
打造佳构社教活动
“博物馆通过陈设展览的推陈出新才能与时俱进。”广州博物馆馆长李民涌说,作为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主要窗口,广州博物馆依托自身馆藏,每年举办不同主题的特色专题展览。2020年1月,广州博物馆推出“字字珠玑——广州博物馆藏有铭铜器展”,展出吉金、铜镜、玺印、古钱四类有铭铜器208件(套),个中40件青铜器珍品来自近代金石学家、古笔墨学家容庚的捐赠,如历经2000多年仍削铁如泥的战国越王剑、器型罕见的周代曾大保铜盆、保存无缺的东晋周君时六面铜印等。广州博物馆微信服务号“聪慧广博”还上线了“字字珠玑”展的四维云展,让不雅观众足不出户就能得到身临其境不雅观展的体验。
李民涌认为,广州博物馆肩负着传承中华精良传统文化和推广本土文化的职责,除了举办佳构展览,还要充分挖掘博物馆蕴藏的文化资源,建立有影响力的社教活动品牌。
“小广的奇趣假期”是广州博物馆每年寒暑假举行的文化教诲活动,将意见意义体验与知识学习结合,很受青少年欢迎。2019年“小广的奇趣假期”文化冬令营“步步为‘银’”带领青少年走进广州制银非遗事情室,体验银饰制作。
2018年起,广州博物馆开展了“漫游镇海楼,细数粤童谣”粤语童谣推广活动,通过参不雅观展览、非遗活动体验等多种办法,让青少年深入理解广府文化。
在各个传统节日,广州博物馆都会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让不雅观众感想熏染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顺应互联网时期的发展趋势,广州博物馆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文化内容,开展线上活动。“希望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新手段,做好新时期岭南文化的传承,让老城标抖擞出新活力。”李民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