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超发会导致通货膨胀,为什么还要超发>钱币/h2>
货币超发有的是主动的,有的是被动的。
比如以前做外贸的赚了美元需要强制结汇,也就是把手里的美元拿去银行换成人民币,导致市面上的人民币变多了,这就是被动超发。
主动超发的例子现在比比皆是了,江湖俗称“量化宽松”。 目的是给市场注入流动性,同时降低利率,刺激经济。

货币超发一定会推高通货膨胀吗?
答案是否定的。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搞了好几轮量化宽松,但是通货膨胀还是稳如牛(如下图),多出来的货币只推高了资产价格。
另外一个例子是量化宽松的祖师爷日本。日本从二十年前开始就通过超发货币来刺激经济,但是通货膨胀依然很低(如下图),甚至很长时间都是通货紧缩。
日本巴不得能够提高通货膨胀。因为通胀越高,通过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空间就越大。日本央行行长在2013年宣布其通货膨胀目标是2%,并且采取了各种量化宽松政策,结果通胀就是达不到目标…至于原因么,我在我其他的回答里提到过好几次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综上,这个问题的前提假设,即货币超发会导致通货膨胀,并不一定成立。
中国的货币超发有多严重呢?2013年,中国M2突破100万亿,2020年M2突破200万亿,七年的时间里M2翻了一倍。当前,中国M2是GDP2倍,欧美国家M2只有GDP70%。
货币超发的目的是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货币流动性,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货币超发主要有以下原因:
- 经济不景气。各国央行在经济不景气时就会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中国也不例外。2008年四万亿基建投资计划以及10万亿信贷资金,对助推经济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导致通货膨胀、地方债务增长、房地产泡沫等问题。
- 间接融资模式。国内企业融资主要通过银行,这就导致大量新增信贷资金流向市场。而国外企业大多是发行债券、股市IPO等融资,盘活社会存量资金,因此很难超发。
- 贸易顺差影响。中国过去比较依赖出口,大量海外资金流入中国,而中国又采取结售汇制度,即拿出等值人民币换取外汇,所以我国外汇储备高达3万亿美元,自然形成货币超发的问题。
欢迎点赞评论,关注我了解更多财经知识。
货币是经济运行的润滑剂,如果市场货币供应量不足,经济活动将难以顺利进行。所以,在经济不振时,政府经常以增加市场的货币投入量,以刺激经济,活跃市场,增加就业,给更多人提供工作机会,缓解社会危机。此时,政府尽管知道市场货币量过多,在没有更好办法情况下,还是选择给市场增加货币投放量的惯常做法,虽然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但这可以避免经济停顿,增加社会活力,可以说是下策。只要社会经济运行起来了,老百姓生活就容易上正轨,通胀危害反而居于其次。即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輕。
货币超发会导致通货膨胀为什么还要超发货币?这是个好问题。我认为最有资格回答问题的是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希望有记者能够在合适的机会向他提出这个问题。
现在有一种适度通货膨胀有益论甚嚣尘上,比如鲍威尔就提出过希望明确看到通胀率达到2%并维持一段时间,然后再反向调整(收回流动性)货币政策。这个思想属于凯恩斯逆周期调节的进一步演化。美联储不有所动作就不舒适。他正在释放流动性过程中发生新冠疫情,之后释放了更多流动性!股价还是风雨飘摇。所以基本面才是股市的基础,流动性不是根本原因;夸大流动性作用不适当。如果流动性能够制造10年大牛市,牛市就简单了;如果流动性可以创造发达国家,世界上就不会有发展中国家;还是小平说的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为了避免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危机,货币政策发力我是赞同的。避免通缩可以,制造通胀不好。当然很难0%通胀率,2%为限是科学的。
刺激经济。货币贬值让工厂刺激生产,工厂带动就业,工人领薪水去消费,让消费升级。
当然,这只是温和的通货膨胀,如果是恶性通货膨胀,那整个货币体系就崩溃了。例如德国的马克、匈牙利的蓬、民国的法币,金圆券、委内瑞拉的玻利瓦尔以及津巴布韦元等,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恶性通胀。许多人一辈子积蓄化为乌有,最终把这些国家的经济推向深渊。
恶恶恶恶恶性通货膨胀导致某国的货币崩溃,只能使用他国货币。津巴布韦在2009年废除本国货币,改为九种外币。这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通货膨胀。但是,没有自己的货币,这多多少少不太合适。所以津巴布韦又发行了新津币。
为什么美国不易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呢?这是因为全世界绝大多数商品都要用美元结算,美元与沙特签订协议,规定石油必须用美元结算。所以其他国家为了贸易需求,就在美国印好美元后,其他国家会从美国赚美元。所以说,美元让全世界使用,通胀也让全世界分担。美元任意剪全世界的羊毛。如果美国发生恶性通胀,那美元就失去了信用,美国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怎样对抗通货膨胀?可以投资一些不易贬值的物品,如房子、黄金等。
为什么人类要制造钱这个东西
这个就涉及到了物品的属性问题,生产力的发展>题目/p>
首先,人们在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生产的东西刚刚够自己用,而没办法满足交换,那个时候是没有货币的,但是当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人们有能力生产出多余的东西的时候,交换这个概念就产生了
当时可能是你家需要个兔子,我加需要一个陶罐,于是我就用我的兔子去换你的陶罐,这时候兔子就成了货币了。但是这只是初级的兑换,在往后,你家需要陶罐。我家需要不需要兔子,我家需要一张兽皮,但是有兽皮的哥们儿恰好不需要兔子,需要盐巴,这就很尴尬了,于是,在禅让制的末期和王朝建立的初期,开始有一个大家比较信服的人物或者机构来出面规定什么东西是一般等价物,可以用来进行交换的时候使用,这时候这个一般等价交换物就是最初意义上的货币,于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从此主宰了历史的发展
有次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货币的产生是有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
多谢邀请,其实钱这个东西的本质就是交换的中介物,在远古的时期,主要是各自生产生活所需,对于交换的需求并不高。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地区的产出差异化越来越大。
于是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说:
老祖宗张三,挥汗如雨的在做砍柴的石斧,做完了之后还是有一会儿闲着无聊,为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他就又做了一把,可是实际上他只能用一把斧子。另外一个老祖宗李四,看着他的老母猪生小猪崽,生了一个之后,等了一会之后,居然又生了一个,可是他家的剩菜剩饭只能养活一头猪崽。还有一个老祖宗王五,种了一地的萝卜白菜,可是又吃不完,于是只能腌成一坛子一坛子的泡菜自己守着。眼看着张三的石斧要白白扔掉、李四的猪崽要活活饿死、王五的萝卜白菜要发霉变臭……三个人都在发愁,他们就凑在一起商量问题的解决办法。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不,大家灵机三动(3个人嘛),犹如醍醐灌顶:“咱们交换不就得了?”我给你一坛子腌萝卜,你给我一个猪崽,我一把石斧,换你一坛子腌白菜……于是乎,皆大欢喜。一开始,这个交换还进行得不亦乐乎的,但慢慢的,大家就发现出问题来了。一只小猪能换两筐萝卜,三个石斧,可是李四只需要半筐萝卜,王五也只需要一个石斧。接下来,还有的人需要粮食,需要羊,需要铜矿石...以物易物的复杂度以指数上升,这样再也算不过来了。每种物品的交换比例都不一样,整个系统就好像一个现在的货币汇率体系一般,别说当时连数数都需要用上脚趾的原始社会了,就是现在也是个想想就头疼的事情。
于是就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
货币的选择是有讲究的,最初的货币选择在于要有稀有性,不能满地都是。其次就是容易保存,不能随便贬值,所以像一块野兽的肉或者水果啥的当然就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于是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等就都被采用过。
再往后,货币的选择要求越来越高,要能够容易拆分,出现大面额和小面额的区分,既不能买头牛用一大堆小贝壳,也不能出现一个萝卜用十分之一个宝石的情况。
于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的,不易获得贵重金属和易获得的一般金属的组合成为了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
再往后,使用金属铸造的货币因为背后有统治者的背书和可以量化,成为必然的选择。货币上基本上都会有统治者的符号印记或者头像,这时候钱的价值逐渐变得不再体现在钱本身的价值,而是钱背后的统治者的信用。统治者也不再允许除了统治者自身以外的人拥有铸币权。
随着社会的发展,金属货币的劣势开始凸显,太重,太不方便。加上钱的价值不再是自身价值的体现,于是出现了纸币。
再往后就是大家熟悉的数字货币的出现,顺便说一句,个人不觉得比特币会是下一步钱的进化,因为他缺少信用的背书。但是我也不相信《货币战争》中推崇的金本位,因为现代货币的根本已经不再是他的产出成本作为衡量的价值体系。
再说一句对未来钱发展的预判,最近大家都在为马云支付宝发15亿红包而欢呼,其实这次的支付宝活动和以往有很大的区别。可以说支付宝的花呗是传统银行敲响的第一声葬钟。
这次马云的目标包括两部分,一是培养所有人的花呗购物习惯,二是把所有小商户都收编到支付宝旗下。这样同时对买卖双方进行下手,试想,如果所有人的商业活动都只是在支付宝上的数字变化,而不再通过银行体系。那么传统银行又能从谁手里得到借款,又能给谁放贷?为了达到这个目标,15亿的支出实在是太划算太划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