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推广交流中心是个什么>构造/h2>
云南茶推广交流中心是一个专门负责推广和交流云南茶文化的组织。
云南茶推广交流中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向更多的人介绍云南茶的特点、品种、制作工艺以及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以促进云南茶产业的发展和推广。
云南茶推广交流中心通过组织茶文化展览、茶艺表演、茶叶品鉴会等活动,向公众展示云南茶的魅力和优势。
同时,他们也与其他茶叶机构、茶叶企业、茶叶爱好者等进行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云南茶产业的发展。
通过这些努力,云南茶推广交流中心致力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云南茶,提升云南茶在国内外茶叶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什么有人说普洱旅游业一直做不起来
个人觉得发展旅游业,有两个重要条件须占一个。要么有稀缺性的旅游资源,要么交通方便,时间成本不高。对普洱来说,目前还没有稀缺性的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还没有解决。所以当地经济,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宣传,旅游招商引资均无法有效解决,旅游业发展也只能停留在宏伟壮观的规划中。
其实普洱地方很有特色,说没钱发展旅游的都是借口,并没真正找到突破口。大多数国人旅游都因时间经济原因,只能是景点照相打卡,造成体验再差也要前仆后继……普洱旅游或旅行应该是放松休闲,对良好生态环境和舒适气候的体验,走马观花虽来钱快但普洱目前条件做不到,如果钱多建了高楼,估计也没人来了。希望普洱旅游局领导能找到合适道路,自身再创造条件,引导消费。举例,给予足够宣传引导,游客自行网上租车,机场提车,自行前往有特色地方如西盟、江城等地肯定有收获,还会再去别的地方。

说到云南旅游,一般人们都会想到两个地方:丽江,大理(尽管这两个地方貌似盛产黑心导游)。往南去的话应该就是直奔西双版纳了,去普洱的少,感觉一提到普洱这个地方,外地人很快就会想到普洱茶,也只能想起普洱茶。去普洱旅游,那去哪里呢?去产普洱茶的名山头?除了茶商或者狂热的普洱茶爱好者,谁会愿花大把时间和金钱来这里。
不过这几年来这里旅游的还是增长很快的,以我的家乡景迈山为例,几年前还是很封闭的,除了上山收购的茶商,基本见不到其他的汉族。现在经常有外地的开车或者组团来山上观光或者买茶叶。
所以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一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许普洱的旅游业最终还是要跟普洱茶挂钩。
这个问题有点片面了,我个人感觉普洱旅游还是不错的,虽然同大理、丽江、版纳比不了,但普洱也有自己的特色,除了大家都知道的茶文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有特色游玩。
其中普洱太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很有特色,我来过两次这里,感觉是与其他地方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首先是看,这里有小熊猫和犀牛等自然放养的野生动物,可以近距离接近马鹿、长臂猿、犀牛、小熊猫、猴子、娃娃鱼等很多有趣动物;
其次是体验,既可以体验这里的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傣族歌舞,也可以互动舞蹈,有各种的晚会和演出;
另外还可以体验森林穿越,也可以徒步原始森林,惊险刺激不说,还可以学到很多植物知识,在一条六公里长的原始森林中徒步,据说可以遇到入药的植物就有890种;
另外这里有趣的还有吃与住,住在小熊猫庄园的森林小木屋完全是丛林的感觉,四周都是树木与动物,居住环境特别好。
另外这里的餐饮特别有意思,有正餐、小火锅、烧烤和长桌宴,涵盖了云南各个少数民族饮食的精华。
这里非常适合家庭出游,特别是带孩子出去体验,大人有野趣,孩子有童趣。
这个其实不是什么问题了。
一个可能是,因为普洱茶在其他旅游景区已经把自己的名字卖烂了啵?
另一个可能是,旅游的没有开发的潜力,整个云南的旅游都是受到了许多人的抨击,要比武夷山,龙井……人们死盯的是那几棵古树茶。
再一个可能是,普洱茶的茶资源比较分散,不集中,各个山头有各个方面的特点。相同的地方也是比较多,没有哪个人会靠略微的不同点来赚这个钱。来过的人都知道:走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地方,不是橡胶地就是茶地,你看见的还有就是自然保护区。
还有一个可能是,现在的普洱茶炒得怎么高(热)。说谁也说不准那天就砸了。然而,旅游业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这个风险不是联合开发。独家是难经营啵?还有一个是普洱茶的兴起,到现在都还没有那一级政府行为来指导或者是管控。到现在可以说是一个自由泛滥的茶(行)业市场。
谁敢吃‘螃蟹’谁就可以独大。你准备来了吗?
袁隆平的超级稻为什么没有全国推广
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界的一项重大发明——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掀开了人类水稻生产史上崭新的一页,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国家。袁隆平院士因在杂交水稻研究上取得的重大成就,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2000年荣获我国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几十年以来,从开始的南优2号不断改良到如今的超级稻,在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已达2.5亿亩,面积占比达57%,而产量已占水稻总产量的65%,从这可看出杂交水稻平均每亩比其它品种增产在20%以上,为我国粮食的自给难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从种植面积可看出杂交水稻其实已经在全国获得了大面积推广。只是各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不一样,因此对品种的选择也不一样,像北方和南方高海拔地区都是粳稻,粳稻耐寒、耐弱光,这也导致粳稻其米质相对较好、口感佳,只是粳稻的杂交优势不明显,这些特点也导致了其种植与分布。而籼稻的杂交优势明显,耐湿热耐高温高光照,增产的潜力也大,所以杂交水稻主要用于籼稻。如今杂交水稻能做到这个地步应该是非常成功的,能种的地方也基本上都种上了。
袁隆平院士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最大的追求,为推动杂交水稻的国际发展,促进我国对外交往做出了巨大贡献,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给美国,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90年代初国际粮农组织把推广杂交水稻,作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的战略措施和任务。
杂交水稻目前在国际上也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海外的播种面积在2012年达到了7800万亩,在越南、泰国、美国、印尼、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大量种粮。与国外品种相比,袁隆平院士培育的杂交水稻可称得上“超级稻”。在越南中国杂交水稻亩产达到了420公斤,足足比当地品种高出了120公斤,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近1000万亩,在美国杂交水稻种植600万亩,比当地品种增产20%以上。
综上所述袁老的杂交水稻不仅在我国是获得了很大的普及,在世界其他国家也获得了很大的播种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