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步伐合营“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节奏,古装扮相的演出者手里的舞槌高下翻飞,对敲而舞,鼓声、吼声交织,铿锵有力,气势如虹。
这是潮汕地区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英歌舞。今年春节期间,英歌舞“火出了圈”,本地群众和四方游客掌声雷动,干系***在多个网络平台热传,乃至有人不远千里驱车到潮汕村落庄“现场看一眼英歌”。
这种盛行于广东汕头、揭阳、潮州、汕尾等潮汕地区的传统艺术,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因其“又老又潮”,被不少网友称为“民间街舞”“中华战舞”。

在有人感慨“年味变淡”确当下,英歌舞正顽强地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另一种生命力。
英歌之魅
英歌舞还火到了国外。1月22日,为庆祝农历春节,泰国春武里府帕那尼空县的一家购物中央组织了一场英歌舞演出,当地40多人组成的演出队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容身不雅观看
英歌舞今春有多火?
“又炫又燃”“传统文化氛围真浓厚”“下次春节想去潮汕地区了,不为别的,只想看英歌舞”……在各种社交媒体和移动平台上,曾经的地方舞蹈英歌舞迅速蹿红,与英歌干系的话题和***“霸屏”各大网络平台。
春节期间,慕名前来不雅观看“肥蛇”演出的游客从山东、吉林、北京、安徽等地,来到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老溪西社区。
老溪西乡英歌队队员陈志辉身材健硕,在英歌队的最前排舞蛇领队,故被网友赠以外号“肥蛇”。陈志辉见告,春节前他的抖音粉丝数只有两三千人,过完年粉丝数量涨了将近十倍,乃至有粉丝从浙江驱车千余公里赶来找他合影。
正月月朔上午,汕头市潮阳区文光塔广场锣鼓喧天,浩瀚青年敲槌迈步。他们矫健的身姿、豪迈的气势,吸引了不少过路游客。
“非常精彩,第一次看英歌舞演出,以为很新奇。这个习俗挺好的,本日带我的小孩子一起来看,也让他感想熏染一下这边的文化。”江西游客吴师长西席说。
潮州市潮安区即将参加演出的文里英歌队在夜间进行排练。纵然演员没有带妆上阵,还是有不少市民围不雅观。粗犷多变的步伐、俊秀灵动的槌花让不雅观众目不暇接,现场响起阵阵掌声。
英歌舞还火到了国外。1月22日,为庆祝农历春节,泰国春武里府帕那尼空县的一家购物中央组织了一场英歌舞演出,当地40多人组成的演出队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容身不雅观看。
在网上流传的英歌舞短***下方,有网友评论道:“这才是中国传统节日该有的样子,表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来自吉林省吉林市的游客张学萍带着百口到潮汕地区过年。看完英歌舞、回到吉林之后的他依然意犹未尽,给陈志辉发信息感慨说,英歌队“保护和发展精良传统文化,跳出了英歌舞的灵魂”。
张学萍7岁的孩子还录制了一段***发给自己的“偶像”。他摆出英歌舞的姿势说:“亲爱的‘肥蛇’叔叔,我看了你的英歌舞,你跳得真好,我要回家了,往后我还来!
”
英歌之源
已经成为民间和学界主流共识的是,当代英歌舞与《水浒传》故事紧密干系
英歌舞“南舞北相”令人称奇,给人印象“温和婉约”的岭南,为何产生如此威猛豪迈的“民间街舞”?
英歌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其产生、发展、演化过程较少笔墨记载,有籍可考的历史不过四五百年,其源头有许多不同版本。
据《潮阳县志》记载,“从明代开始,潮阳始有英歌”。《潮汕民俗大典》列举了几种英歌舞由来的说法,包括由古代敬拜仪式傩舞进化而来,由山东大鼓子秧歌等戏曲蜕变而来,为反抗官府豪强而创编用于传武习艺而来等。
也有学者认为,“南舞北相”的英歌舞是中原文明向南传播与岭南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相传南宋期间中原军队南下,将山东鼓子秧歌和凤阳花鼓等北方秧歌带到本日的潮汕地区,在与当地文化领悟之后形成了英歌舞。
“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挝鼓,每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这是清顺治潮州知府吴颖《潮州风尚考》中的记载。有人认为,秧歌的“秧”在潮汕方言中与“英”字附近,在民间辗转流传,久而久之便转化为“英歌”。
大部分研究者方向于认为,英歌舞并无单一起源,这些来由都可能是其在漫长历史中变革发展的一部分。以潮阳英歌为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央公开资料显示,当地英歌是汉族民间广场舞蹈和傩文化形态的延续,在延续中有一定变革,至明代接管北方大鼓子秧歌,逐渐蜕变为英歌舞,成为潮阳地区一种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民间舞蹈艺术。
汕头市潮阳区非遗保护中央主任翁木顺说,从演员面具脸谱的发展变革可以看出端倪——从前的脸谱和傩舞相似,后来戏剧角色霸占了主流,如今则紧张借鉴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
已经成为民间和学界主流共识的是,当代英歌舞与《水浒传》故事紧密干系。民国期间曾任潮州文献馆主任的翁辉东辑录:“潮州有唱秧歌之戏,每春二三月,乡社游神,常常见之……不雅观现在秧歌之游唱,其前导有灯笼,榜曰‘大闹花灯’,次饰水浒传梁山泊豪杰多人,最多者符一百零八人之数,敷演假庆闹元宵,攻大名府故事。”
如今,潮汕地区英歌队舞者多为双数,或36人、或72人,最多曾至108人,演出时每人手执一对彩色木棒,合营锣鼓点和吆喝,挥舞双棒交错翻转叩击,边走边舞。
潮阳区铜盂镇老溪西英歌队始建于1984年。该英歌队教练陈宋琪说,英歌队常以36人为演出军队体例,对应《水浒传》中的“三十六天罡”,紧张展现小说故事中梁山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过程。
很多初看英歌舞的不雅观众心中都有不少问号,个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问题是,“领队扮演的是什么人?手里拿条黑白相间、能屈能伸的是什么东西?做什么用?”
原来,领队扮演的是《水浒传》里的“时迁”,手里拿的物件是“蛇”。陈志辉说,扮演“时迁”的他首发探路,相称于全体英歌队的“灵魂”。之后便是“头槌”“二槌”“三槌”“四槌”,分别扮演李逵、关胜、鲁智深、武松,摆出猛虎下山的动作。此后“梁山豪杰”依次出场亮相,变换出攻城战阵的各种队形,如“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等。
在汕头潮阳、揭阳普宁、汕尾陆丰等地,许多镇街都有英歌队,有些镇乃至同时拥有几支不同风格或不同年事构造的英歌军队。仅潮阳一区,就至少有上百支英歌舞队。
不同镇街的英歌舞演出风格、角色分配都略有差异,但演出险些都取材于梁山豪杰故事,其动作威猛阳刚、衣饰色彩鲜艳、音乐热闹欢畅。翁木顺说,英歌舞演出以刚劲、旷达的舞姿,构成了威武、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荡,“在潮汕人眼里,英歌便是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
气势磅礴,威武旷达,充满阳刚之气,威猛不逊北方安塞腰鼓,“这才是‘中华战舞’!
”网友不吝如此评价潮汕英歌舞。
英歌之技
英歌舞演出时长不一,有的大型节庆活动会持续全体白天。这不仅对演员的体力是巨大的寻衅,也对演员的基本功和团队合营默契程度提出了很高哀求
每逢农历新年和民俗节庆,潮汕地区“跳英歌”便迎来高峰。
英歌舞演出时长不一,有的大型节庆活动会持续全体白天。这不仅对演员的体力是巨大的寻衅,也对每个演员的基本功和团队的合营默契程度提出了很高哀求。
潮汕地区英歌队多属民间业余团体,演员均是利用空隙韶光参与排练。潮阳英歌省级传承人、老溪西乡英歌队教练陈宋琪说,队员们白天要上班,基本只能晚上组织练习,夏日广东,夜里温度也会超过30摄氏度,练习过后演员都像水浸过一样,浑身湿透。
英歌舞的基本动作是“舞槌”,舞时每人各执两根被称为“槌”的圆形短木棒,双脚成骑马蹲裆步,提腿向横跃动,双手随锣鼓节奏高下旁边对击木棒,头和身体随之自然晃动。
“这些虽然是基本动作,但很不随意马虎练好。”陈宋琪拿起两根槌边敲击边说,以前村落里排练园地还没硬底化,排练结束之后,地上的沙子都被汗水浸湿了,湿沙能勾勒出演员排出的队形。
为了一天的“跳英歌”,英歌队至少要练习半年之久。演出当天,队员们凌晨4点钟就要起床去祠堂扮装,几十名演员既要画面具脸谱,又要装扮换衣,有的角色还须要戴上假肚子等道具。天亮后,演出正式开始。英歌队一起走一起跳,中午短暂用饭安歇后,下午还要连续巡游,直到太阳落山方才结束。
“这一起英歌槌打过来,中间不能安歇,而且气息不能断,必须一鼓作气把气势打出来。”陈宋琪说。
“肥蛇”陈志辉已有20年练舞的经历,他卖力扮演的“时迁”也起到整支军队指挥者的角色。何时变队形,何时换舞步,都由他根据军队行进的节奏和环境情形发出指令。
“演出时我嘴里会衔一支哨子,靠吹哨节奏的变革见告队员们什么时候跑起来、什么时候停下来、什么时候变动作。”陈志辉见告,他手中的道具蛇则是“指挥棒”,为身后的队友供应指引。
“比如我在行进过程中溘然停下来,弓步下蹲,蛇头朝下,正在两列行进的军队就会停下来,变成两人面对面的对槌舞。”陈志辉说。
想舞好英歌,既要不懈坚持,也要有好的道具。除了“时迁”扮演者手中的“蛇”,对其他英歌队员来说,最主要的便是一副英歌槌了。
潮阳区西门女子英歌队总教练陈坍鹏说,男子英歌槌长约52厘米,两支一副重量一斤半旁边。英歌槌要挑选优质木材加以制作,才有足够的硬度和重量,敲击起来声音才更响亮,更能展现英歌舞的恢宏气势。
“英歌槌要连续挥舞十几个小时,加上身上戏服、道具的重量,每次演出对演员们都是一次磨练。”练习英歌几十年,陈坍鹏的膝盖半月板已经有些磨损,“但演员们毫无怨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家乡的义务感、名誉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练习的军队中。”
英歌之变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英歌衣饰、道具才能不断更新迭代,英歌队才能不断创作出精良的舞步和动作,辅以更多的传播手段和平台,这是英歌舞这样的精良传统文化火遍全网背后的深层缘故原由”
大年初一,汕头市潮阳区文光街道,当地创始的男女对打英歌闪亮登场。参演的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由54名队员组成,为不雅观众演绎出一场“巾帼不让男子”的精彩演出。
男子英歌取材于小说《水浒传》,女子英歌同样有自己的历史投射——披红戴绿的刀马旦装扮服装,描述的是花木兰从军或穆桂英挂帅的故事,表示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豪迈气概。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伴随着男女平等思想深入民气,西门女子英歌队应运而生。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历史缘故原由,女子英歌在出身后不久便陷入结束。直到2011年,西门社区重新组建女子英歌队,请来健在的老队员辅导培训,才让女英歌“血脉”得以不断。
今年27岁的吴燕花是西门女子英歌队副队长。小时候她在家乡看过英歌舞演出。“非常喜好英歌舞,那时还在想,为什么只有男生才能跳呢?”听说西门社区招收女英歌队员的后,她赶紧报名参与,成为第一届队员。
练习英歌舞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受到潮阳地区家长们的欢迎。西门女子英歌队招收了不少十二三岁至二十来岁的女生,紧张在晚上、周末和寒暑假韶光进行排练。
为了能长期“跳英歌”“教英歌”,吴燕花辞去了幼儿园西席的事情,转行开了一家美甲店。“我实在太喜好英歌舞了,希望能把传统文化保护好、发扬好,让更多的人理解、喜好这门艺术。”吴燕花说,“当老师比较忙,没办法担保每天排练,自己开店韶光可以自己掌握,我就果断地换了事情。”
“由于热爱,以是创作。”为了更好表现女生的飒爽英姿,吴燕花常常会从日常生活中探求灵感。一次,她在公园看到一群老人在练习太极,回家就开始调度队形和舞步,创造出一套“回环太极”的新舞步。
在不断的创新中,英歌舞从最初的动作大略、套路单一、阵型单调向动作繁芜、套路多样、阵型变革纷繁转变。对英歌衣饰也进行了材质和形象改造,为不雅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
专家认为,英歌舞的传承创新既离不开民间民俗活动的红火,也离不开经济社会进步的加持。年过七旬、祖籍潮汕的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感慨,如今的英歌舞比过去好看多了,“跳英歌的招式更丰富,服装更俊秀,阵势更派头。”
陈鸿宇说:“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英歌衣饰、道具才能不断更新迭代,英歌队才能不断创作出精良的舞步和动作,辅以更多的传播手段和平台,这是英歌舞这样的精良传统文化火遍全网背后的深层缘故原由。”
西门女子英歌队的队员们正将这门源于潮汕的艺术带到各地。就读于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的大二学生肖静彤和师姐郑媛轩,在大学校园里组建了一个英歌舞社团,她们正期待着开学后的演习。
“我到广州读书后就跟老师商量想组建一支英歌队,现在军队已经有20多名队员,很多报名的同学来自潮汕以外的地区。”肖静彤说,“相信今年英歌舞的火爆,会让更多人认识到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詹奕嘉、洪泽华)
来源:新华逐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