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除法的重难点是什么
相比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其实还好,因为学习小数除法是把三个已经学过的内容组合在一起:
整数除法
商不变规律

小数点移动
对刚学小数除法的小学生来说,小数点移动是刚学习不久的内容,也更容易出错。尤其要注意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商的小数点位置、有0的除法的小数点位置等。
很多人会觉得小数除法比乘法困难,是因为除法本来就要比乘法难。
小数点的除法——难就难在小数点的处理上!
理解“小数除法”主要就是运用的商不变规律来进行计算的,使学生体会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前面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算理通了,算法也就自然好掌握了。 “商不变的规律” 在除法里,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大小不变. 在有余数除法里,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大小不变,余数随着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题主您好,这是五年级的知识,问题其实不难,掌握规则,就可以化未知为已知。
先看第一种情况:小数除以整数。
按照整数除法计算,不同的地方是需要点上小数点,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相同。举例如下图:
第二种情况:除数是小数的情况。
此时,需要转化为上面已经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情况。原理是“商不变规律”。请看下图:
请看例子:(除数是小数0.28,把它变成整数,小数点右移2位,此时,被除数12.6也要小数点右移2位,位数不够,末尾补“0”,变为1260)
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当于把原来的数字扩大了,移动一位,扩大10倍,移动两位,扩大100倍,移动三位,扩大100倍......
根据商不变规律,当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的大小不变。
有时候,我们计算的结果需要取近似数,那么,就按照要求即可完成。大部分情况下>利用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四舍五入”,但是有些具体情况需要>利用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进一法”>大概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去尾法”。
这道题中,第一问需要用“去尾法”,为什么?因为商的小数部分没有意义。
此题中,30除以2.2约等于13.6,如果是按照常规应该是“四舍五入”等于14套,但是根据实际情况,应该是只能做13套。
同样的,第三问用到“进一法”,205除以25=8.2,如果按照“四舍五入”应该等于8,但是实际情况是需要9辆车。
以上是这一章计算的大致讲解,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是翼翔老师,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记得关注哟,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
人教版除法最早是从四年级上册开始学的,对于孩子们来说,初期主要难点在于:
1,除法竖式中各位置与横式中除法各部分对应“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位置关系的>明白/p>
2,除法与乘法的转换(主要是在验算时出现)
3,除法中的对位,尤其是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零时,如何对位
4,末尾有零对位时被省略的情况下,余数仍旧保留被省略的零
以上是我在四年级作业辅导的过程中发现的孩子们的易犯错误,当然这只是初期没有学小数的情况下。在学了小数后,孩子们对于小数除以大数时添零的理解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仅作参考,与诸位同仁分享,如有很好的帮助孩子们理解的方式,还望与我分享。
孩子觉得百分数转化成分数和小数好难啊,该怎么学呢
你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多举几个例子教一教你的孩子:
(1)百分数转化成分数:就是把百分数写成一个分数,使分母为100,然后约分化简即可。例如:35%=35/100=7/20,25.4%=25.4/100=254/1000=127/500(2)百分数转化成小数:就是把分子除以100即可。例如:35%=35÷100=0.35 25.4%=25.4÷100=0.254
小数报奖状有用吗
小数报奖状对于孩子来说,确实具有一定的用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观点:
首先,奖状是对孩子学习成绩和努力的认可。获得小数报奖状意味着孩子在数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或成就,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被肯定,他们会更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其次,奖状可以作为孩子升学或求职时的参考。在一些学校或招聘单位,孩子的获奖经历可能会被视为一种优势,因为它证明了孩子具备某方面的特长和能力。虽然奖状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但它可以为孩子的综合素质加分。
此外,奖状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通过参与小数报的活动,孩子可能会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进而在其他学科上也有所提高。这种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奖状并不是衡量孩子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家长和老师应该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他们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同时,也要避免过度追求奖状和荣誉,以免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负面影响。
总之,小数报奖状对于孩子来说是有用的,但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它,既要肯定孩子的成绩和努力,又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