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河南洛阳12月13日电 题:“洛阳造”华美变身:从首台拖沓机到港珠澳大桥“枢纽关头”
中新社 李贵刚 韩章云
从东汉期间以洛阳为出发点的“丝绸之路”到晋代“洛阳纸贵”;从中国首台拖沓机出身到港珠澳大桥上的158个“枢纽关头”,“洛阳元素”都扮演着极为主要的角色。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900多年前,中国北宋文学家司马光把洛阳城看作是一壁镜子,折射出繁华的古都。
第一台拖沓机、第一台压路机、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第一批汽车变速箱轴承等浩瀚“中国第一”在洛阳出身,一举奠定了洛阳在中国工业版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工业根基雄厚的老工业城市,洛阳拥有浩瀚央企国企既是经济支柱,但也存在制度去世板、思想老旧、创新不敷的问题,制约着企业发展。
“几颗螺丝钉闲置一条生产线,一根电线杆阻挡一个大项目。”洛阳一名企业人士举例称,当时一家国有企业生产设备上的小配件坏了,也要层层审批统一采购。
上述征象不算孤例。洛阳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不少人还勾留在过去的辉煌里“孤芳自赏”,自我封闭。
中共河南省委常委、中共洛阳市委布告李亚表示,纵不雅观洛阳改革开放背后经历的兴衰兴废,既有历史缘故原由也有现实成分,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既有阶段性特色也有深层次抵牾。
阵痛之后,作为工业根基雄厚的老工业城市的洛阳,决定用“洛阳造”撬开转型升级的大门,试图让老工业基地华美变身。
阮宗田、阮鑫这对父子同在中信重工机器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中信重工)事情。“桎梏多,藩篱牢。”阮宗田曾亲自经历了这家老国企从传统制造型企业向高新技能企业困难转型的全过程,“如果说深圳当年是在一张白纸上搞培植,那么洛阳就犹如在一块钢板上匆匆裂变。”
近年,中信重工实现了从本土化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型。阮鑫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特种机器人也做的有条有理。阮家父子经历,是中信重工浴火重生的写照,也是“洛阳造”华美转身的典范。
今年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座目前天下上最长跨海大桥上的158个“桥梁枢纽关头”便是“洛阳造”。
中船重工七二五所洛阳双瑞特种装备有限公司宋建平先容称,“桥梁枢纽关头”学名是特种减隔震耐蚀桥梁支座,是连接桥墩、支撑桥梁的“枢纽关头”。
2017年4月,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挂牌。借助自贸试验区和“一带一起”培植,洛阳在国际贸易领域不断扩展“朋友圈”。
哈萨克斯坦的阿特劳炼油厂项目,乌兹别克斯坦的“中亚第一长隧”,为巴基斯坦定制油电稠浊型四轮车……如今“洛阳造”密布“一带一起”沿线国家和地区。
洛阳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洛阳市进出口总值为133亿元(公民币,下同),个中对“一带一起”沿线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占“半壁江山”,进出口额达62.7亿元。
官方统计显示,目前,在洛阳投资的境内外500强企业达74家,467种“洛阳造”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天宫”“蛟龙”“天眼”“墨子”“大飞机”等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中都有“洛阳造”元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