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讲述主播短韶光得到千万元“打赏”的文章在网络热传,作者称自己几年来共直播600多场,累计得到虚拟礼物折合公民币达3000万元。央视调查创造,一些网络主播和平台利用虚假手段骗取“打赏”,有些网络主播还通过低俗的言语和肢体动作,诱惑不知情的网民大额“打赏”。在网络平台上,标价最高礼物的是66666抖币的“至尊礼炮”,折合公民币9523元。
在激情“打赏”、巨额“打赏”等乱象中,最让人担心的是未成年人也参与个中。媒体曾经宣布过,浙江9岁女童“打赏”主播10天刷掉18万元,河南焦作10岁女童1小时“打赏”主播万余元,13岁男童沉迷于看游戏直播给主播“打赏”上万元,16岁少年3个月内“打赏”女主播158万元,等等。
孩子们挥霍无度的“打赏”举动,令人咋舌。相对付被“熊孩子”刷掉钱财的父母,这种畸形“打赏”在全体社会尤其在未成年人当中营造的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代价取向,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更难以填补。

这种行业乱象必须遏制,绝不许可想赏多少就赏多少!
2020年6月5日,国家网信办、全国“扫黄打非”办就会同最高公民法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八部门,启动了为期半年的网络直播行业专项整治和规范管理行动。
2020年11月23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关照》,对“打赏”行为作出明确规范。规定“打赏”必须实名制,未成年用户不能“打赏”;“打赏”金额有限定,逾额“打赏”将停息“打赏”功能;主播涌现违法行为的,平台应将“打赏”返还用户;禁止暗示、诱惑或鼓励用户大额“打赏”,禁止领导未成年用户以虚假身份信息“打赏”。
2021年2月9日,国家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事情的辅导见地》,强调网络直播平台要对单个虚拟消费品、单次“打赏”额度合理设置上限;建立直播账号分类分级规范管理制度。
此外,今年6月1日即将履行的新修订的《中华公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网络直播做事供应者应该针对未成年人利用其做事设置相应的韶光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一张张法网铺开,网络直播行业得到有效管理和规范管理。然而,一些中小型直播平台依然乱象频出。只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网络直播乱象仍暴露出管理手段不敷——
首先,直播、游戏平台监管不力。一些网络直播平台虽上线了“青少年模式”,但有的只要输入密码,该模式即可轻松解除,可见直播公司没有采纳相应的技能手段规避此类风险;
其次,监护人监管缺位。“熊孩子”能够盗刷父母的钱去“打赏”,解释家长在监管和勾引教诲方面失落职;
再次,社交平台宣扬乏力。有关未成年人网络“打赏”的,目前紧张来悛改闻宣布,在宣扬、制止未成年人“打赏”方面,社交平台普遍乏力,缺少警示。
末了,管理直播“打赏”乱象,差的是监管力度。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哀求审查机关通过行使审查权,对涉及未成年人的诉讼活动等依法进行监督。建议审查机关进一步细化法律保护方法,及时发布范例案例震慑干系违法犯罪行为。其他干系职能部门也应发挥监管浸染,加大监管力度,有效管理“打赏”乱象。(谢文英)
来源:审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