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园之前有一篇文章《如何让红木家具在生产过程中显著降落本钱》,里面提到全自动数控开榫机的运用。
这一段韶光以来,笔者一贯在思考在红木家具行业推广数控开榫机的可能性。目前红木家具行业中,木工的手艺仍旧是产品质量的一个主要衡量指标。每一个木工师傅在拿到图纸和质料后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破题思路”,开榫、靠山设计、组装都是精华所在。
说木工车间拥有一个工厂的“最强大脑”一点不为过。技能高超的木工师傅做出来的家具坚固、都雅,但是碰上技能不好的木工师傅组装家具的时候各种问题就来了,孔位打的有偏差,榫头插不进去等等。虽说修修补补也能用,但是家具的档次就低落了,而且对后工序的生产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笔者在红木家具厂演习过大半年的韶光,深感木工技能对后工序以及全体产品的影响之大。比如,木工打错孔,然后用木头补充起来的这个部位,须要油漆师傅格外“关照”,通过“上妆”只管即便使木纹呈现连续性。一次有时的机会看到数控开榫机的开榫***,繁芜的明清榫也能够加工的非常完美,顿时以为这大概能成为红木家具企业提高人均产能的一个切入点。
首先,数控开榫机能够标准化同一批产品的同一个位置的榫头尺寸。机器没有思想,只会按照你输入的程序走,最多便是刀头磨损产生的奇妙差异,险些可以忽略不计。然而,目前大部分红木家具工厂里,开榫都是由木工师傅完成。常日每个工厂有少至一两个多至几十个木工班组。每个木工都有自己的独门妙招,加工出的榫头尺寸都不相同。当涌现分外情形时,木工工组之间很难互助完成一套产品。
其次,数控开榫性能大大提高开榫的效率和精度。一个抱肩榫加工只须要五分钟,如果是木工手工制造,须要制作靠山,调适机器(普通开榫机),然后同一个角度加工一整批木料。再换靠山,换刀具加工。
另一个角度。这中间还要算上工人上料下料的韶光。均匀下来,一个抱肩榫可能须要1个小时时间。算上利用不同机器物料运输及高下料的韶光,木工制作一个抱肩榫须要花费至少1.5小时。精度就更不用说了,木工制作榫卯时尺寸以及精度紧张由靠山决定。靠山的设计也是木工的本事,技能不成熟的木工制作的靠山精度不准,技能好的木工制作的靠山稳固,精度高而且还能起到防护的浸染。
台锯上的靠山
其余,从本钱上来说,数控开榫机也是占上风的。一台数控开榫机(经笔者调查,中山市某木工机器型号为CST9-120的数控榫头机报价是168,000公民币),而这个价格差不多是一个木工工组一年的人为(常日一个工组2-3人)。如果利用数控开榫机,意味着对木工技能的依赖减小,每一个榫头的尺寸参数由设计师和一个木工老师傅确定后,由开榫机统一铣型。
然而,当我正沉迷于数控开榫机可能带来的诸多上风时,南林大木工机器系的李北岗教授给我上了一课。他认为这个数控开榫机有上风,但是也有很多问题。
首先,是人才的问题。数控开榫机不同于普通的开榫机,须要经由专业职员进行数控编程。引进数控开榫机的同时也要配备相应的人才,或者是对现有的人才进行培训。这么看来,在劳务本钱上并不一定占上风。
专业职员操作
其次,是刀具的问题。数控开榫机上利用的是柄铣刀,直径常日较小。红木家具上利用的都是繁芜的明清榫,如***中的抱肩榫。在对一些较深的部位进行铣削时,机器臂无法伸进去,苗条的铣刀可能涌现断刀。因此,从本钱上来说还要将刀具的本钱考虑进去。而且,红木材质坚硬,铣削路径和工艺都要加以研究。
不同尺寸的柄铣刀
其余,还有一个主要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用机器代替人工?红木家具本身便是艺术品,不应该成为机器化大生产的产物。木工是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技艺,现在普通的实木家具上已经险些不用传统的榫卯了,如果在红木家具上再用机器代替人工去开榫,那对传统木工手艺的传承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木工是中华传统技艺
听完李老师这番话,关于“机器换人”这个命题我陷入了两难的纠结之中。一方面希望能够推进红木家具行业的当代化水平。红木家具行业仍旧处在相对掉队的制造水平上,且海内的红木家具市场已经经历了2015年的持续低迷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机器换人”大概会是一条出路。另一方面,也认为木工这样的传统技艺该当受到重视,不应该被机器化发展被取代。
这场红木家具行业的“人机大战”谁能笑到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