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黄的万历十五年,写法对中国史学著者读者而言,显得新颖别致,象做CT一样切横断面,问题集中,看得清晰,文字又短。除此还说要有多高妙,那似乎就过了。万历十五年及作者黄仁宇在中国出名,有很大的偶然性。70年代中期,黄很落魄,提前退休(校方提前解雇),靠领失业金过日子,尊严和生活的双重打击,使他处境尴尬、情绪低落,写了一本万历十五年,美国(包括西方其他国家)和中国都不给出版。78年下半中美拟建交,拟安排邓小平访美,两国都在热身,这时有一位国民党军官出身的美藉华人教授写了一本中国明朝的历史教训的书在到处找出版社,两国都看好,抢着出版,一下就火了。就这样,巧,但不玄。
记得还是大学时读了《万历十五年》,至今还有印象。当时这本书很火,只要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的人,好像都读过,至少听说过。该怎么评价它呢?
首先,这本书通俗易懂,角度新奇,这也是它能流行的最大原因。

它主要内容是万历十五年,发生在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申时行、清官海瑞、武将戚继光,以及乡绅李贽等人物身上的细碎事情。每个人物描写得性格分明,有血有肉,与一般历史书上的人物完全不同。它满足了人们一窥帝王将相“隐私”的心理,与秘史相类似。文笔通俗,大家都能看得懂,与之后大火的《明朝那些事儿》有些相似。
其次,黄仁宇在书里展现了其所谓的“大历史观”,也受到了一部分专业学者的认同,提升了本书的影响力。能够在研究中出一些成果容易,但是能够把握规律,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本书在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严肃的历史研究,作者认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黄仁宇从他所专长的近代财政史的研究视野去看待明朝的各项制度,发现了很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许多看法。不管是不是赞成他的观点,但他的这本书为很多学者打开了新的研究思路,这才是本书最大贡献。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虽说出版时曾多次受挫,可是一经出版即可谓是好评如潮,满载荣誉而归,成为这位美籍华人的成名之作。
一年之前或许大部分人对这本小说没什么印象,但是随着2017年的一部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刷爆收视率,剧中高育良夫妇和侯亮平反复提到这本《万历十五年》,相信吃瓜群众的好奇心也被它吸引过来了。
甚至一度有种"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的说法。那么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先来看看《万历十五年》到底讲了些什么。讲的主要是明朝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亦是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发生在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申时行、清官海瑞、武将戚继光,以及乡绅李贽等人物身上的细碎事情。
内容很简单,研究历史的人物都可以轻松的告诉我们这些事情,可是为什么黄仁宇能够在这么多的历史研究者中胜出,他的《万历十五年》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因为黄仁宇提出了“大历史观”,陈述事实很容易,但是能够把握规律,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正如黄仁宇本人所说:
“大历史观不是单独在书本上可以看到的,尤其不仅是个人的聪明才智可以领悟获得的。我的经验,是几十年遍游各地,听到不同的解说,再因为生活的折磨和煎逼,才体现出来的。”
那么什么是大历史观那,用黄仁宇的话来说就是: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换句话来说,就是从长远的时间来观察历史,从细节上把握历史的结构性变化和长期发展趋势。
他用自己的奇特经历和亲身感受来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研究历史,洞察未来的方法。他给我们看待历史、观察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如果你想要了解有关中国过去还有现在的很多问题,读这本书,你一定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曾文祺曾说: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当我们观察身边周遭组织里的这些人,从他们日常的做法、想法、看法当中,可以看到企业未来的兴衰,从而培养出一种对未来的洞察力。读透这本书,我用了二十年时间,读了五遍。”
能够获得这么高的评价,这也是为何这本《万历十五年》中文版出版近四十年仍然有这么多人捧在手中高声叫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