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单词本身就有很多词性,然后他还是有他的形容词和名词呢
名词变形容词的方法有很多,有时在名词之前或末尾加上不同的前缀或后缀就可以变为形容词。
一般有下列几种: 一、 名词加-y构成形容词,一般都是天气类的词。如: rain (雨水) →rainy (多雨的) wind (风) →windy (多风的,风大的) luck (运气)→ lucky (幸运的) health (健康) →healthy (健康的)
二、 名词加-ful构成形容词,表示肯定。如: use (使用) →useful (有用的,有益的)help (帮助) →helpful (有帮助的,有益的) harm (伤害,损害) →harmful (有害的) forget (忘记) →forgetful (健忘的)

三、 名词加-less构成形容词,表示否定。如: use (用处) →useless (无用的) care (关心,小心) →careless (粗心的)
四、 名词加-ly构成形容词。如: friend (朋友) →friendly (友好的) love (爱) →lovely (可爱的) month (月份) →monthly (每月的) live (生活,居住)
五、 在某些以元音结尾的名词后加-n构成形容词。例如: Asia(亚洲)→Asian (亚洲的) America (美国) →American (美国的)至于变成副词一般式由形容词变成的副词,一般情况都是结尾加ly,当然也有一些特例
英文单词为什么那么多
世界上曾经有5万多种语言,但如今只有5千多种了,而且有些只有语言,没有文学。当一个持有自己语言的族群被灭亡或被大族群同化时,语言亡失的事便发生了。
看《牛津词典》,单词确实很多,但词根并不是很多,大部分的单词是合成的,或是由词根添加前缀、后缀等,延展出来的。例如,常见的前缀re,表意为又、再、重……。常见的ion、er,表示它是个名词。
在英伦三岛上,历史地土生土长的英语,曾经被欧洲人视为落后的、粗鄙的、简陋的语言,远不及拉丁语、德语、法语的词汇丰富。例如,在中古英语,即莎士比亚时的语言中,没有艺术art一词。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首先使用了拉丁语的ars,用来指精灵。之后,现代英语才将art以单数形式固定下来。现代英语盗窃,引进了大量拉丁、德语、法语的单词,才使自己丰富起来。这是可以查证的,如果你手头有德语词典,或者法语词典,翻一翻就会发现大量例证。
现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有5个国家,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众所周知,后边的4个国家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藩属国。这是英国海外殖民掠夺的产物。也是语言文化传播的结果。当这4个国家先后宣布独立,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时,无可奈何而又一向骄傲的英国人说:我们可以没有美瑞卡,但我们不可以没有莎士比亚。当中国的香港租借期满,回归中国主权时,英国国会里有不少人又重复着这句话。
作为西语大系之一的英文,同样也是书写的语言written language。就是用拼音字母,记录讲话的声音,发音是先决条件。所以,语言学家德里达说:“词语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词语的意义不在词语之中,而在词语之外,在它所指称的事物中之“。
由文化比较学看来,汉字始于象形文字,每个字都固定了其原始内涵意义,然后组词延伸意义。构字也是这样。例如“手“字最初画的是5根手指一支手腕,后来的提手旁,都与手字有关系或关联,如:捉提抓挠挖掘打……这是极为聪明的构字法及构词法。并且,字词的涵意就在字词之中,不在字词之外。于是,任你方言万千种,只要是那个字,九洲万里皆认同。或许这种文化基因,导致中国一向是中央集权的泱泱大国,即使是短暂的合久必分,终归是分久必合,回归大统。
有趣的是,英语没有这种文化的认同及凝聚力。打领带的英国绅士早上向人打招呼:古德摸领!穿梯恤的美国牛仔打招呼说的却是:摸人!告别时一个说:视油类特!另一个却说: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