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边栏为什么要凿破残
我刻章从来不人为残破边框,因为作品的原始状态是求之不得的“完”美,为什么要破坏掉?为什么人们要对古画、古物极尽修复之能,就是想要尽量向本始状态靠拢。
有种自圆其说的说法称之为“透气”,如果你刻的章惨不忍睹,再“透气”也活不起来。
其实这是一个极深奥的问题。

1,理解边框
边框是人类审美中独有的不可或缺的东西。自然界是连续的多维空间,不存在边框,而人类的二维作品都有边框。最典型的是:摄影。被称为边框的艺术。任何一个自然界的场景一旦套上一个边框,就成了一幅摄影作品。
无论油画国画书法都是在一个边框里绘制后被欣赏。比如:装裱、镜框、影集等。如果边框取消了,作品也就无法存在了。
拉回到篆刻来说,古代工匠所篆刻的每个印章在刚刻完时其边框都是光洁完整的,有些印章有认为敲破,目的是用来做防伪记号的。
我们今天看到的印章边框破损是古人使用后和埋藏很多年后的腐蚀风化造成的。这种破损效果带有强烈的年代感,年代感又如何被确定为:美?
2,边框破损的审美——被误解了的美
破损的玻璃杯、破损的皮肤在人类看来属于丑。但篆刻印章的破损属于美。原因在于:新的玻璃杯就是它完美的正常形象,健康的人本来就是完美的,一旦原本的完美被打破了就成了丑。
破损的残缺的古代印章被挖掘出的时候都是已经破损了的,我们自然觉得这种印章就是它们完美的样子。
反过来说,假如有古代工匠穿越到现代,看到这种残破的印章肯定觉得丑,因为他们心中的完美印章是光洁细腻的。他们一定觉得电脑刻章是最美的。
因此,印章的破损美是被误解了的美感。
但不用悲伤,时代不同,审美观不同,当大部分人都觉得破损属于美,那就美。
至于到底有哪些美感,其他的回答中已经说的非常好并且很完整了。
附上2张我篆刻的印章,仅供参考。
搞艺术很有意思,好好一个维纳斯女神,要将胳膊敲掉;好好一枚印章,费尽千辛万苦刻成,要将边栏敲破。这就是所谓的残缺之美。
印章的残边最早是在出土文物中发现的,古印原材料多为铜质,在地下久了,被腐蚀了,缺边掉角了。而玉石印材更因碰撞,出现了破边和掉角。
从美学角度看,这种残破却有一种古拙朴素的美感。
后来人们在研究印章时,认为围栏太严密、完整,给人一种不透气的感觉,而残边倒给人以通气、开朗的感觉。故在治印时,配合印文内容,人为地做了一些残破,使印面显得活泼、舒畅,少了一些呆板、死气。
残破的数量随印文的线条组合而定。残破太多,会造成支离破碎;一点都不破,又显闭塞。
一枚印章,残破的方向、多少、长短都是非常讲究的。一般来说,残破应在印文长线条一侧,这样,外边栏破了,里面还有线挡着,这叫透气稳健。破错地方,则门户大开,跑气了。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古时,印章作为信物,代表着身份和地位,要求字迹清晰完整易识别。到了宋元时期,文人开始把印章用于书画创作,逐渐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说的篆刻艺术。
残破的>目标/strong>
印章的残破能够增加印章的趣味,使篆刻的创作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偶然性。
篆刻的残破手法可以使印章有古朴的味道,也是我们俗话说的去除"火气"。文人篆刻鼻祖文彭,为求印有自然古朴风貌,在治印手段上进行创新。据明代沈野记载:"文国博刻石章完,必置之椟中,令童子尽日摇之。"
残破手段的目的还体现在,印章刻制完后,如果印面太实,或者轻重失衡,也可以用残破的手法使印面虚实呼应,求得平衡。
制作方法
铜铸的秦汉印章,因长年受到风化腐蚀,出土时出现残破,盖章出来印面斑驳,我们称这种感觉为"金石味"。
这种"金石味",我们在运用残破手法时,一般从印章的四个角、边框、印面大面积的空白,这几处地方来处理。
因为印章一般四个角突出,边框一般比较细,容易磨损。印面大面积的空白容易受到磕碰、腐蚀,也容易形成残破。
但是我们在用残破手法的时候也要注意,书法讲究笔法、字法、章法,篆刻也讲究篆法、章法、刀法。篆刻就像房屋建筑,不管怎么设计,骨架一定要坚实。也就是说我们不管怎么运用残破的手法,印章点画之间气息也要相通。
残破手法是用来体现"美",而不是用来掩盖自己功力的不足,所以我们在运用时,要慎重。
我是“写字吧”,更多好文,期待你的【关注】!
印章,又称:古玺、玉玺、宝、印、官印、图记、钤记、图章、私印、戳记等等,材料为铜、玉、石、木,等,新治之印,并无把边栏制残,加工,后人,逐渐把私印美化,追求古朴。篆刻作品风格多样,名家辈出,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