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有和汉语类似的时间状语,为什么还使用时态?是不是多余
你提的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但是你没有看到法语,俄语,德语等都很难。
这不怪你。一个人很难熟悉那么多语种
中文的优势就在于简洁,这是公认的。中文的难点在于文字书写和辨认。中文的难点还有四声的变化,外国人感到很难学。

而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拼音文字,由于语法极为繁复,确实很难学,本国人都很难学好,就更不用说外国人的。
你说得对,中文确实简洁,好学。英文确实复杂,不好学。这是公认的。不存在争议。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奥卡姆剃刀的原则是基本可适用于自然演化而生的语言的。无论时间状语还是时态,都不是冗余。
时态不是时间的一维概念,而是时间和状态的二维概念。虽然是以时为主,以态为辅。
时间状语只是表时间,无法表状态。
在学习时态时,我们总是能较好得理解时间,因为时间太简单,却不能较好得理解状态 (aspect)。
时间维度上,不好理解的只有过去未来时,其实就是从过去的场景看未来的状况。
下面详解状态aspect
一般时
是动词的基本形式,表示的是客观事实,经常性,习惯性的动作,或者存在的状态。
She walked to me.
她向我走来。在过去发生的客观事实。
进行时
正在进行的动作。
The wind is blowing.
风正在刮。
A shooting star is falling from the sky when the general dies.
将军死的时候,流星坠地。
完成时
已经完成的动作。
I have been to the top of the mountains.
我曾去过群山之巅。
完成进行时
完成+进行,表>连续/p>
She has been crying since last evening.
自从昨晚,她一直在哭。(现在还在哭,动作没结束)
英语句子在大脑中是先转变成汉语意思再理解,还是直接以英语意思>明白/h2>
很多的专家都已经证实过。当学习一门语言时,完全的忘记其他语言,而是直接把要表达的意思和语言直接连接起来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通过母语来连接会增加信息量;不同语言之间的构造也不一样,易产生思维混乱等种种因素也从理论上支持这一观点。所以,我的建议是完全忘记母语的去学习一门语言。感谢您的提问。
问得好。
其实,学英语的过程,就是把你的第一种方式,逐渐变成第二种方式,达到第二种理解了,就算英语进阶了。
关于学习语言的>头脑/strong>
很多英语机构,都打着培养“英语思维”的旗号,说要教会孩子英语思维方式,这样在学习语言时,就和学习母语一样了,可是,这样的做法真的那么靠谱吗?
我不以为然。
对一个生长在中文环境,周围没人说英语的孩子,除了在课堂上能勉强英语思维一下,课下全是汉语思维,你怎么去让他养成双语思维?只能说,聊胜于无,比起那些没接触过英语思维的孩子,能强那么一点点。
对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当我和外教朋友在一起交流时,很容易被带入英语思维。因为你对面有着你怎么胡说,都基本能听懂的“歪果仁”,你不会怕说错,而且口语会越来越好。
而当我面对的是中国的英语学生,我必须先思考我这句子语法、结构还有时态的完整性,否则,他们学错了怎么办?
所以,对象很重要。
就像外国人到了中国,用着蹩脚的中文,还是可以流畅交流一样,他们没有压力,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母语太熟悉了,单凭几个字,都能理解。反过来,我们去了英语系国家,也雷同。
学好母语,中文是表达的基础;
掌握好英语的规律,学会标准化的表达,尽量流畅;
逐步放开对语文的依赖,学会直接用英语思考。